其他
世界地球日|从脚下的土壤开始,恢复地球的生机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澎湃市政厅 Author 丛源勃
假如一位对地球有不良企图的外星人想知道,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地球人未来吃不上饭,他会发现:不需要做什么,因为地球人目前普遍奉行的“化学农业”正在帮他实现这个目标。
“化学农业”还有其他名字,比如“工业化种植”、“大规模单一化种植”等,每个名字背后都反映出这种农业形态的部分特征:
“化学农业”强调其对化学品(化肥、农药和除草剂)的重度依赖;“工业化种植”将其与传统小农以人畜为主要劳力的精耕细作相区分。“工业化”追求效率优先、流水线生产,通常要求大面积的整块土地,以利于重型农机的运作,用机械完成从翻耕、播种、喷洒药剂到收割的一系列过程;“大规模单一化种植”也是同理,在几十亩、上百亩的土地上种植有限的几种作物,便于农机的统一作业。
相比于在世界各地传承千年的古老农耕,发端于20世纪初的“化学农业”还是个很年轻的孩子,但它的破坏力却不容小觑:目前,全球耕地已有近三分之一处于退化状态,这多半是它的功劳。
而20世纪60年代,起源于北美,后在全世界推广的“绿色革命”则为化学农业的普及进一步推波助澜。当时,美国一位研发农药的年轻科学家诺曼·布劳格(Norman Borlaug)受美国政府委派,赴墨西哥帮助当地农民提高粮食产量。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反复试验,布劳格利用杂交技术,培育出新型矮秆小麦,结合化肥的施用,产量比原品种高出三倍之多。
培育出新型矮秆小麦,在世界范围内掀起“绿色革命”的诺曼·布劳格(Norman Borlaug)
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中,化学农业成为世界各国农耕实践的主流,而政府的资金、政策支持,科研单位的研究导向,农资企业的研发投入,也在在支持着化学农业的兴旺。
“绿色革命”需要一系列条件相配合:无法留种自播的杂交种子、大型水利灌溉系统、足量的化肥农药,属于资源密集型与高耗能农业。杂交品种由于根系浅短,无法深入地下汲取水分,大部分依靠人工供水,是原始品种需水量的数倍——对于很多水资源匮乏的地区,如此庞大的需水量足以造成当地的水资源危机。
更危险的是,基因库单一的杂交种子在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将全军覆没,根本没有机会筛选出能够抵御特定灾害的优良品种。在气候变化、自然灾害日益频繁的今天,只追求某一特殊性状,而难以应对风险的杂交育种农业还能走多远呢?
“绿色革命”的副作用还不只这些。化肥、农药等化学品的投入摧毁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网络,缺少了生命活动的土壤逐渐板结、硬化,透气透水能力越来越差,如此便需要更重的机械来翻地松土,并且需要更频繁的引水灌溉。
如此经年累月,奄奄一息、“全身”硬化的土壤不再能“喝下”那么多水,也“吞不下”那么多肥,大部分化肥和土壤有机质都被流水冲刷进江河湖海,造成水体富营养化,为环境平添负担。在化学农业中,浪费掉的可能不比实际发挥作用的资源少。
短时间内促成“高产”奇迹的化肥,在数年之后,就无法再对产量起到任何提升作用,而土壤的自然肥力早已消耗怠尽,由“沃土”变为“尘沙”,化学农业带来的是一块又一块失去生机的“死亡之地”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曾致力于解决全球饥饿问题的“绿色革命”,正在衍变为问题本身,世界农业必须寻找新范式,以适应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因素的未来。
不过同为有机,也有层次之别。最低程度的有机农业,只是将化肥替换为外购的有机肥,将化学农药替换为生物农药,操作方式上仍重度依赖农机和大规模单一化种植。这样的有机农业并没有培肥土壤,促进植物生长的肥料始终来自外源,没有足够的有机质(比如植物残枝、动物粪便)供土壤微生物分解,以形成富含腐殖质的土壤团粒结构。团粒结构是土壤蓄水透气保肥的根本所在,在这样的土壤中,植物才愿意深深扎根、立定自己,对自然灾害也会有更强的适应能力。
针对以“工业化”思维做有机农业的缺憾,“再生农业”提出了建设性解决方案。虽然这是个新概念,但“再生农业”的实践原则并不新鲜。在20世纪的有机农业浪潮中,朴门永续农业、日本自然农法、生物动力农法等流派都为“再生农业”提供了灵感源泉,取名“再生”,是效仿自然界万物生生不息,循环永续的特点,将之应用到人类的农耕活动中。
此外,“再生农业”格外重视农场动物的价值,有别于工业化思路下的“种养分离”,“再生农业”重新将动物带回农场,通过合理的规划,放牧活动所产生的粪肥是加速土壤肥力恢复最得力的助手。
假设这一评估准确,那么就意味着:减少温室气体最有效的方案就存在于土壤之中。只要改变农耕方式,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的密切配合就可以实现“减碳”工程,根本不需要科技大佬花重金研究“碳封存”技术。
然而,转向“再生农业”意味着放弃围绕化学农业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产业链,这势必会影响到无数从业者的生计,所以大规模的集体转向,可能只有等到“化学农业”在气候变化面前真的无计可施时才会发生。
今年的世界地球日,让我们从脚下的土壤出发,关爱地球。